今年4月,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盧紅主編的《在真實的自然與生活中研究——農村學校課程開發(fā)的實踐探索》一書,這是一本特別的校本教材,是關于《農村學校特有教學資源開發(fā)與利用研究》和《農村學校資源應用型課堂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》的課題書籍,由汾西縣第二小學百余名教師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,利用寶貴的業(yè)余時間經過艱苦的深鉆細研、擷取豐富的地方教學資源采寫而成。山西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卓玉為本書寫了序,稱其是立足農村學校實際進行課程改革創(chuàng)新的偉大實踐,也是提高農村學校教育質量與教學水平的務實之舉。
汾西縣第二小學創(chuàng)建于1948年,是一所以農村留守兒童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主的六軌制完全小學,學校現代化教學設施齊全,環(huán)境優(yōu)雅,現有40個教學班,2258名學生,共有教職工111人,被臨汾市教育局評審驗收為“現代化建設示范學?!?。
為了順應新時代課改工作的需要,汾西縣第二小學校長劉元英這樣要求教師們:“沒有科研的學校不是健全、合格的學校,科研工作的好壞,決定一所學校發(fā)展的興衰?!睆拇讼破鹆嗽撔!皢栴}導學”模式下生本課堂的實踐與探索工作并開花結果。
什么是“問題導學”模式下生本課堂的內涵呢?劉元英校長對此作了一下解釋:
“問題導學”模式下的生本課堂的內涵是:以“前置作業(yè)”為載體,以導學為方法,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,培養(yǎng)學生學科思維為目標的一種教學模式。該教學模式有三個基本特征,以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為中心,以學生的能力提升為重點,以學生自主、合作、探究學習為關鍵。
“問題導學”模式下的生本課堂改革,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,使“教師講、學生聽”這種傳統(tǒng)教學方法得到了徹底改變,使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很大的提高,學生在學習中發(fā)現問題,進而深刻鉆研探究,獲得深層次的知識理解,激發(fā)了更大的學習興趣。
為了使“問題導學”模式下的生本課堂教學改革獲得更大的成功,該校領導制訂了“嚴、細、實、新”的管理模式,確定了以崗定責、目標管理責任制,實施了“五個抓手”——抓課標學習、抓校本研修、抓名師培養(yǎng)、抓機制建設、抓課題研究。最典型的成果就是在眾多教師的艱苦勞動下完成了《在真實的自然與生活中研究教學——農村學校課程開發(fā)的實踐探究》一書的調查研究及收集整理、采寫、定稿工作。關于這本書,學校副校長范佩俊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說:“本書采集了農村學校特有的綜合性教學資源1項,即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項目和代表性項目;采集和分析研究學科特有教學資源65項,覆蓋語文、數學、英語、科學、品德和社會、音樂、體育、美術8個學科。課題組成員及老師對所采集的學科特有教學資源進行了研究,分析了其性質和特征,確定了學科教學利用的結合點,同時還對部分本土教學資源進行了嘗試性教學應用。老師們采取邊采集、邊分析、邊研究、邊實踐的辦法,把部分開發(fā)出的本土教學資源大膽投入課堂教學實踐,取得了“各項特有教學資源可得可見可考,教學利用價值可觀”的效果。
汾西二小“問題導學”模式下生本課堂的教學改革取得的輝煌成績,引起了省、市、縣三級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和肯定。
2012年6月15日,“山西省汾西縣第二小學生本課堂研討會”在該校隆重召開。省教科院馬玉璽院長、盧紅副院長、郭樂靜主任及“山西省小學特色學校建設聯合體”的部分學校校長,臨汾市教育局相關領導;汾西縣政府及教科局負責人等共50余人參加了會議。大家充分肯定和贊揚了該校的教學改革成就,并希望在全省各地能夠得到廣泛推廣、開花結果。
2012年11月22日,由山西省教育廳主辦、省教科院承辦的“山西省農村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汾西現場會”在該校成功召開,標志著該校的課堂教學改革走在全省最前列,成為全省小學課堂教學改革的領頭雁。
該校的教學改革獲得了省、市、縣乃至全國教育部門的幾十個獎項,名揚三晉。但是他們并沒有為眼前所取得的成就止步不前,而是在教改路上踏上了全新的征程。
下一步,他們將繼續(xù)在“學生心理健康教育”“家校建設”等方面攻堅克難,進行科學的探索——《農村小學家校合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研究》課題的初步成果《校園心理情景劇集錦》《環(huán)境培育學生手冊》《家校互動育人案例》《家校共創(chuàng)育人環(huán)境手冊》將結集成冊,將該校的事業(yè)推向縱深發(fā)展。用劉元英校長的話來說,我們收獲了應對、收獲了思考、收獲了品嘗、收獲了發(fā)展。當然,這僅僅是我們的開始,我們將會咬定青山不放松,在自己的道路上繼續(xù)前進。
誠愿汾西二小美麗的課改夢更加美好燦爛! 趙正雄
責任編輯:柏東麗
上一篇: [快樂歌唱]培訓中心多項大賽獲佳績
下一篇: 傾心注入正能量 矯正幫教見成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