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日頭下揮汗如雨的肢體勞動是人間百態(tài),那么在知識中孜孜以學的“思想勞動”當為人生常態(tài)。面對“日易其能、歲增其智”的時代步伐,多些“思想上的勞動”,有助于黨員干部把準時代脈搏,認準前進方向,從而使遠航之帆更富張力,奮進之履愈加堅實。
當前,重學習、強素質已是全黨上下的思想自覺。然而,點上廣種、面上歉收”的情形,在一些黨員干部身上也不鮮見。有的滿足于一知半解,把學習當任務應付;有的停留在“填鴨式”惡補,拿知識作門面遮丑。
從這個層面看,少了“思想勞動”的消化吸收,再鮮活的知識只能凝滯成脂肪。缺了“思想勞動”的汗水過濾,營養(yǎng)與病毒難免同生共存。可見,思想勞動”是將知識轉化成力量的催化劑,也是驗證真?zhèn)蔚脑嚱鹗?
書本中學來的知識,工作中得來的經驗,必先經“思想勞動”施以加工打磨,才能成為點亮智慧的火種,指導實踐的鑰匙。老一輩革命家“活到老,學到老,改造到老”的良訓,就是對“思想勞動”最生動的注腳和解讀。
思想勤勞動,精神自昂揚。精神為主人,形骸為屋舍”。精神的懈怠,必然帶來斗志的衰退、作風的松散、事業(yè)的滑坡。從另一個方面看,精神是軀體的主人,而主宰精神的是思想。通過經常性的“思想勞動”,可以撣灰祛塵,清楚該看重什么淡泊什么,保持神清氣爽的純潔心境。能夠修身養(yǎng)性,明白該敬畏什么蔑視什么,生成百毒難侵的免疫系統。還會強筋健骨,知道該堅守什么舍棄什么,鍛造無堅不摧的意志品質??梢?,思想養(yǎng)人,兼育精神。一個人的精神狀態(tài)是盈盈朝氣,還是垂垂暮氣,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思想的鮮活與僵化。思想若懶惰,則精神必萎靡,從而陷入工作松松垮垮,生活渾渾噩噩的惡性循環(huán),于我們的事業(yè)百害而無一利。
思想勤勞動,信念愈彌堅。沒有理論的人容易被‘俘虜’”,未經思想加工的理論注定很蒼白。如果說理論是生產信念的原料,那思想有如熔爐中那簇燃燒的爐火,決定著剛度鍛造與純度提煉。只有思想之火達到熔點,信念之光方能永恒。尤其是面對執(zhí)政考驗、改革開放考驗、市場經濟考驗和外部環(huán)境考驗,理想信念也將直面前所未有的“大考”。時代的發(fā)展,使命的召喚,迫切需要我們緊密聯系思想實際與建設實踐,加強對黨的創(chuàng)新理論學習領會與理解應用。實踐證明,思想勞動”愈經常,理論素養(yǎng)愈扎實,黨性修養(yǎng)愈自覺,理想信念愈彌堅。無論處于何種環(huán)境,面臨何種矛盾,身受何種考驗,思想上都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根“主心骨”來把關定向,認清風云變幻之中的某種必然,看到錯綜復雜里面的固有邏輯,明辨形色各異背后的本質特征,不斷廓清認識上的迷霧,校正理想信念的航標。
思想勤勞動,心中常樂群。種子融入泥土才能生根發(fā)芽。干部深入群眾才有不竭動力。我們黨從登上歷史舞臺的那一天起,就把與群眾的關系比之如魚水,喻之為血肉。然而,眼下一些黨員干部下基層與老百姓“三同”時,同勞動”勉強做到,同吃”咬牙堅持,而“同住”則難比登天。說到底,還是“我是誰、依靠誰、為了誰”的根本態(tài)度出了偏差。這種實踐中“五谷不分”的表現,根源常在于思想上的“四體不勤”。其結果必定是得不到群眾認同和擁護,最終成為希臘神話里那位離開大地便神力盡失的巨人安泰。因此,要將“思想勞動”的身段放低到末端。多看看群眾需要征求多少、承諾監(jiān)督兌現多少、問題呼聲解決多少,善于在聽取意見中形成主見,從回應民聲里贏取政聲。
要把“思想勞動”的端口延伸到前沿。基層是創(chuàng)業(yè)沃土,群眾是實踐主體,革命戰(zhàn)爭年代的“地道戰(zhàn)”地雷戰(zhàn)”,改革開放時期安徽小崗村的包產到戶等,都是源于基層,來自群眾的創(chuàng)造。通過關注群眾對建設有什么新點子,對改革有什么新看法,不斷從中汲取前進的新動力,探尋發(fā)展的新辦法,實現頂層設計與基層創(chuàng)造的“無縫對接”。真正做到重大決策問計于群眾,敏感事務公示于群眾,難題攻關借力于群眾,推動各項建設的科學發(fā)展。林杰
【責任編輯: 付基恒】
責任編輯:臨汾新聞網編輯
上一篇: 英雄“火燒哥”,山西人的驕傲
下一篇: 高考中德育占了多少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