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成视频在线播,1024国产精品,国产精品思思五月婷高清在线,中文字幕久热精品视频在线

    • <output id="bj4wx"></output>
      
      
      <s id="bj4wx"><nobr id="bj4wx"><ins id="bj4wx"></ins></nobr></s>

    • 感受陶寺遺址文化氣息

      2015-03-31 09:37:41 來源:臨汾新聞網

         

          陶寺遺址是中國最古老的王都所在地,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”,該遺址分布面積約300萬平方米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從1978年開始發(fā)掘,30年來,陸續(xù)發(fā)現了城墻、宮殿、王陵、觀象祭祀區(qū)和獨立的倉儲區(qū),證明了這里曾經是一座功能要素齊全的都城。在山西·臨汾帝堯古都文化旅游節(jié)開幕前夕,記者走訪了陶寺遺址,感受了一番帝堯時代古都的文化氣息。
          “一會兒到了陶寺遺址,你一定有不一樣的感覺……”在去往陶寺遺址的途中,襄汾縣新聞中心主任張建華一直向記者講述陶寺遺址發(fā)掘的重大意義。在大約走了7公里的路程后,張建華指著眼前的一片麥田說:這就是陶寺遺址。
          從狹縫里穿越的光芒面對眼前的溝壑、樹木、雜草和麥田,想想心目中中國最古老的王都所在地,記者的心房漸漸黯淡下來。然而,當記者看到一組紅磚建筑時,心中的火苗又重新燃燒了起來。
          一旁的襄汾縣文物旅游局局長段吉澤解釋說:“這就是原址復制的古觀象臺,這座觀象臺發(fā)掘于2003年―2005年,位于陶寺中期大城東南的中期小城祭祀區(qū)內。”記者看到,觀象臺是由13根柱子、12道觀測縫和1個觀測點組成。觀測者身子直立于觀測點核心圓上,透過某個高聳的石柱間縫,觀測早上日切于崇山山巔時是否在縫正中,如果日切在縫正中,則是陶寺歷法中某一特定日子。
          12道縫中,1號縫沒有觀測日出功能,7號縫居中,為春分、秋分觀測縫,2號縫為冬至觀測縫,12號縫為夏至觀測縫。
          了解完觀象臺的功能后,段吉澤又告訴記者:陶寺觀象臺的發(fā)現,是迄今考古發(fā)現世界最早的觀象臺遺址。這個發(fā)現,也證明了4100年前陶寺人已經能夠根據地平歷太陽觀測,制定出了一個太陽年20個節(jié)令的歷法,代表著當時天文學發(fā)展的最高水平,也是今天中國二十四節(jié)氣的直接源頭。
          那13根石柱,就像13根矗立于中華大地的文明坐標,只要站在適當的位置,就能從那些柱子的縫隙中得到智慧的光芒。
          帝堯邦國的“國徽”走進展廳內,一座沙盤向人們呈現出了陶寺遺址的全景,沙盤中用城墻圍起來的地方就是陶寺的王都所在。根據講解員劉甜的講解,這座城的總面積是280萬平方米,陶寺王國的人民,不論是國王還是下層貴族、平民都生活在這座城堡之內。 
          然而,更讓記者眼前一亮的是擺放在展廳中央的一件彩繪蟠龍紋陶盤。劉甜向記者解說到:在陶寺早期的5座大墓中,各出土了1件彩繪蟠龍紋陶盤,其質地為泥質褐陶,著褐色陶衣,盤壁斜收成平底,外壁飾隱淺繩紋,以紅彩或紅、白彩繪出蟠龍圖案。
          記者看到,龍盤中的龍蜷曲在盤中,龍頭靠近盤子的邊緣,龍尾盤踞在盤子中間。方形頭,張著大口,露出上下兩排牙齒,口中吐出長長的信子,身體像蛇一樣細而長,有鱗片。張建華介紹,根據目前已經公布的考古資料,我國早在8000年前就已經出現了龍的雛形,之后又有距今6400年的龍形蚌塑和距今5000多年的紅山玉龍,但是這些龍一般被認為是天象或者單純的祭祀用品。而陶寺遺址發(fā)現的龍盤僅存在于幾座甲種大墓,這足以說明在陶寺文化早期,龍已經同帝王聯系到了一起,成為王權的象征,成為陶寺王國的“國徽”。
          鏗鏘典雅的鼓樂在襄汾縣尤其是陶寺一帶,一個人從出生到終老,一生都在鼓樂中行走?;閱始奕ⅰ⒐?jié)慶祭祀等每個重大事件,都與鼓樂聯系在一起。經過數千年的黃土浸潤,鼓樂文化已經深深地影響著這里的老百姓。
          在剛進展廳的左手邊,一個造型奇特的鼓引起了記者的注意。經過了解,記者得知這種鼓名為鼉鼓,鼓腔呈豎立筒狀,以樹干挖制而成,鼓腔上口部是用鱷魚皮蒙住的,外壁通體施彩繪。1980年,陶寺遺址的大墓中發(fā)現了鼉鼓8件、土鼓6件,距今已有4300年―4500年歷史,同時還出土了特罄、陶鈴等樂器。
          段吉澤告訴記者:這些發(fā)現,意義非常重大。在我國雖然已經有多處遺址中出土過樂器,但無論就樂器的數量、種類、規(guī)格來看,陶寺的都堪稱罕見。其中出土的鼉鼓和特罄都是迄今所知同類樂器中最早的,是鼉鼓及鼉鼓與特罄配組的歷史從殷商上溯1000多年;陶寺出土的銅鈴,是我國目前發(fā)現最早的金屬樂器。這些樂器的出土,對于揭示4000多年前的音樂發(fā)展水平,認識音樂與祭祀、埋葬習俗的關系,探索禮樂制度的起源與發(fā)展來說,都是不可多得的研究對象。
          為了迎接“山西?臨汾帝堯古都文化旅游節(jié)”的到來,連日來,襄汾縣一直在緊張的籌備中。在展廳外面,幾位工人師傅正在制作展臺,段吉澤介紹到:“考慮這次活動的意義,我們特意加固了展區(qū),增加展臺和展品,同時對路面進行了修補,重新加固了城墻遺址剖面。另外,在開幕式當日9:00――17:00,為游客提供免費的觀光電瓶車及解說,讓更多的人更加全面地了解陶寺文化?!?/p>

      責任編輯:王偉

      相關閱讀

        本文暫無相關文章!